人物动物高清在线观看-久久精品思思中文字幕-免费观看美女日B视频-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www.whyzw.com

以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

2364人已閱
2021/7/23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就《意見》相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

  問:《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什么?是基于什么考慮?

  答: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當前,全國小農戶數量約占各類農業經營戶總數的98%,經營耕地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近七成。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小農生產方式,是我國農業發展需要長期面對的基本現實,農業在相當長時期仍將是我國幾億農民生存和就業的基礎產業。

  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學歐美的模式,短期內不應該、也不可能把農民的土地集中到少數主體手上搞大規模集中經營。同時也不可能走日韓高投入高成本、家家戶戶設施裝備小而全的路子。現階段,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把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生產環節集中起來,統一委托給服務主體去完成,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組織形式等現代生產要素有效導入農業,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

  實際上,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過程,就是推廣應用先進技術裝備、改善資源要素投入結構的過程,也是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的過程。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實踐表明,農戶家庭經營加上完備的社會化服務,更符合我國的國情農情,更適合我國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農業社會化服務已成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機制,成為發展農業生產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各級各部門深入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加強引導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探索創新中蓬勃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規模不大、領域不寬、質量不高等不足,工作中還面臨認識不夠到位、思想不夠統一的問題。為此,農業農村部研究制定《意見》,旨在明確發展的思路方向和目標任務,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為推動各地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指導。

  問:當前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具備哪些有利條件?

  答:隨著我國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廣大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

  第一,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當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兼業化現象日益凸顯。要確保14億多人口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解決好“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問題,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滿足多樣化的生產服務需求,這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第二,發展條件已經具備。經過多年的引導扶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技術力量、設施裝備、服務主體等方面都已具備了有利條件。目前,全國已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600多萬家,具備一定規模的烘干、倉儲、冷鏈等設施裝備,社會上擁有大量的涉農專業人才。

  第三,支持政策不斷完善。2017年開始,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用于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同時,各級政府農業支持政策逐步從補主體、補裝備、補技術,向補服務轉變。這些措施有效扶持引導小農戶接受社會化服務,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四,模式探索富有成效。近年來,一些市場主體紛紛進入農業服務領域,在實踐中探索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模式,為加快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了有益經驗。

  問: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的總體情況如何?

  答:截至2020年底,全國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超過90萬個,服務面積超過16億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超過9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戶超過7000萬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長足發展,為農業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突出亮點。

  一是服務主體多元化發展。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要求,持續加大培育力度,引導專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服務專業戶等各類服務主體發揮各自功能,實現優勢互補、競相發展。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今年春耕備耕、“三夏”生產期間,積極動員組織服務主體擔當作為,及時為農戶提供“保姆式”生產托管服務,減少了農民集中下地的風險,有力保障了春耕和“三夏”生產順利開展。

  二是服務機制創新完善。推動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服務機制,探索出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如黑龍江在全省推廣“生產托管+金融保險+糧食銀行”的“蘭西模式”,廣東探索發展“縣級服務中心+鄉鎮托管員+村托管員”的三級服務協辦體系。

  三是行業發展逐步規范。推動各地強化行業指導,完善服務標準,開展試點示范,促進行業規范發展。如山西在全國率先發布《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規范》地方標準;河北評選100個省級示范托管服務組織和20個托管服務品牌,樹立行業標桿;山東遴選23個縣開展社會化服務規范化創新試點,示范推動區域服務市場規范運行。

  問:為什么要加快培育多元服務主體?怎樣進行培育?

  答:目前,農業服務主體主要有專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專業戶等類型,從實踐看,這些主體各具優勢、各有所長。要針對不同服務主體的特點,明確功能定位,加強分類指導,推動各盡其能、共同發展。專業服務公司和服務型農民合作社數量超過服務主體總數的1/3,服務能力較強,服務規模較大,服務小農戶數量最多。要將這兩類主體作為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推進其專業化、規模化,不斷拓展服務半徑。開展社會化服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數量占服務主體總數的近一成,大多以提供“居間”服務為主,要將其作為組織小農戶接受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服務專業戶最貼近小農戶,數量約占服務主體總數的一半,要將其作為重要補充力量,彌補其他服務主體的不足。供銷、農墾、郵政等系統具有組織優勢,要著力完善服務機制,增強服務能力。同時,要鼓勵各類服務主體之間加強聯合合作,推動服務主體與銀行、保險、郵政等機構深度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問:《意見》提出要積極拓展服務領域,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有哪些重點領域?下一步向哪些領域拓展?

  答: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點領域主要在糧棉油糖等大宗農作物。這些大宗農作物種植相對集中,生產設施裝備相對成熟,但由于比較效益較低,導致生產主體積極性不高,因此對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積極指導各地聚焦糧食生產關鍵薄弱環節,通過完善支持政策、強化項目推動、典型示范引領等一系列舉措,不斷加大對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引導支持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據典型調查,通過服務主體集中采購生產資料、統一進行機械化作業、集成應用先進品種和技術、訂單溢價收購農產品等服務,單季糧食作物生產畝均節本增效150元左右,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效穩定了糧食等大宗農作物生產。隨著農產品區域布局不斷優化,一些經濟作物、特色產品生產集中度逐步提高,為拓展服務領域創造了有利條件。

  下一步,要把握趨勢、因勢利導,推動社會化服務范圍從糧棉油糖等大宗農作物向果菜茶等經濟作物拓展,從種植業向養殖業等領域推進,從產中向產前、產后等環節及金融保險等配套服務延伸,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對農業全產業鏈及農林牧漁各產業的覆蓋率和支撐作用。

  問:《意見》指出要創新服務機制,在實踐中農業社會化服務都有哪些有效的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

  答:近年來,各地立足不同產業、不同主體、不同環節的生產需要,積極引導和鼓勵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大力發展多層次、多類型的專業化服務,有效滿足多樣化服務需求。

  一是創新多種服務模式。各地堅持需求導向,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讓農民集中精力從事自己做得了、做得好的生產環節,把自己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劃算的事交給服務主體去做,逐步轉變小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著力解決耕地撂荒和“誰來種地”的難題。

  二是完善與其他主體的組織形式。各地大力推廣“服務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服務主體+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組織形式,以服務為紐帶,促進各主體形成緊密聯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如安徽在產糧大縣依托村集體大力推進整村托管模式,山東推廣“服務主體+小店長+小農戶”模式等。

  三是引導各類涉農組織向農業服務業延伸。各地鼓勵農資企業、農業科技公司、互聯網平臺等各類涉農組織依托原有的技術、裝備、渠道、市場、信息化等優勢,采取“農資+服務”“科技+服務”“互聯網+服務”等方式,積極向農業服務業拓展,開展農資供應、技術集成、農機作業、線上線下對接等綜合農事服務,促進技物結合、技服結合。如供銷社系統、中化農業等農資農化企業圍繞農業全產業鏈,著力打造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提供農業生產經營綜合解決方案,有效破解農業生產主體的共性難題。

  問:《意見》在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方面明確了哪些政策?

  答:根據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的實際情況,《意見》主要對現有政策舉措進行了梳理,對各地的經驗做法作了歸納提煉,進一步明確了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需要強調的是,《意見》提出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實施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支持政策,強化績效評價,確保實施效果。自2017年開始,中央安排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財政專項,重點支持各類服務主體面向小農戶和產糧大縣,聚焦農業生產關鍵薄弱環節,開展以生產托管為主的社會化服務,有效解決了小農戶和農業生產的難題,發揮了財政資金的示范引導作用。下一步,要按照中央要求,繼續實施好這項財政政策,切實強化項目管理,確保財政資金充分發揮效用。同時,還要用好用足其他支持政策,落實好稅收、金融、保險、設施用地等方面政策,有效解決服務主體的實際困難。